<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政协第九届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内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创始所长陆道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5 年 4 月 2 日 16 时 5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岁。
<他用一生改写生命的剧本>
陆道培院士(1931.10.30-2025.4.2)是中国血液病学领域的传奇。1964年,他以一腔孤勇完成亚洲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让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张秋兰重获新生,创下存活逾60年的医学奇迹。此后,他从未停止探索:
破冰者:1981年完成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让“绝症”患者看到曙光;
革新者:2002年提出“GIAC方案”,突破半相合移植技术瓶颈,使供体不再局限于全相合亲属,被国际誉为“北京方案”;
拓荒者:发起创建中华骨髓库、建立中国首个脐带血库,推动无血缘供体移植普及,让“人人有供体”成为可能。
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血液病治疗从空白推向世界前沿,让无数家庭重拾破碎的希望。
<是医者,更是患者的“家人”>
陆院士的成就远不止于学术。他始终将患者视为至亲:
以血救命:曾为急需输血的小患者撸袖献血,只因“那孩子像我的孩子一样”;
细微关怀:为因排异反应毁容的少女托女儿从海外代购遮瑕品,只因“她的人生还很长”;
终身守护:年逾八旬仍坚持每周出诊,只因“病人需要我”。
他的诊室里没有冰冷的仪器,只有一双紧握病患的手,和一句“别怕,我们一起扛”。
<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
陆院士的离去,是医学界的损失,更是患者群体的痛失。但他留下的“遗产”,将永远庇佑我们:
技术传承:他培养的 56 名研究生,如黄晓军、刘开彦、张晓辉等,已成为中国血液病领域的中流砥柱;
体系延续:他创立的陆道培医疗集团(北京、上海、河北燕达等分院),每年完成千余例移植,完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占全国总移植量的近 10%,每年完成的难治复发及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居国内前列,使得亲缘半相同移植取得了与非血缘移植和同胞相合移植相媲美的结果,持续为患者托底;
人文之光:他倡导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精诚所至,金石开”精神,激励着医患共同直面疾病。
陆院士曾说:“我的事业在北京,我的病人与学生亦在那里。”
今天,我们想说:“您的生命已融入千万患者的血脉,暖白小屋的每一份勇气,都有您的影子。”
许多患者虽与您素未谋面,但无不因您受益。在移植时,用脐血时,使用中华骨髓库供者时......
许多患者虽非您亲自诊治,但那也许是您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
梦蕾爸爸:
我家孩子 M5 型高危白血病,在燕达道培医院移植后已经 12 年多,康复后考取本地国企,已经入职三年多了。
惊闻陆老驾鹤西去,不胜震惊想到 12 年前,孩子即将移植进仓前夕,我冒昧的在燕达医院一楼电梯口,堵住了刚刚参与病例讨论会结束的陆老,卑微的请求驻足一两分钟,听听到处求医心中彷徨的一个病患父亲的见面请求…… 刚刚说明来意,说清孩子姓名,就见陆老阻止了助理对我的拦截,没有院士的高高在上,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呵斥,就如同一位长辈,遵遵告知:这个孩子的病例,我们刚刚讨论研究过,高危型的单核细胞白血病,目前是最佳移植时机,也只有单倍体移植,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她的生命…… 朴实的话语,细致的解答,驱散了我心中的忧愁和疑虑,也缓解了一颗千里迢迢四处求医的患儿家长焦灼的心灵。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五分钟,也许是十分钟,陆老最后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我,来到道培医院,在目前孩子病情综合评估和道培丰富的移植医术和经验下,你的孩子肯定会康复回家,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 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我只记得他慈祥温和且肯定的目光,而忘记了耽搁他宝贵的时间而致歉,也忘记了他当时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 尽管后来我在道培医院主任医师和主治医生的鼓励下,也自学一些有关血液病移植的基础知识,加入道培QQ群,微信群,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尽力搭建沟通和了解的桥梁,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也慢慢康复,回到学校,考试、考工、入职,一家人生活慢慢走上正轨。 只要一想到那个冬日的午后,那一张慈祥的脸,那一句句给予我信心和温暖的话语和慈爱的目光,我的心里,就满怀希望,也有对他老人家满满的祝福和对道培深深的期望…… 言浅情深,文字不及心中澎湃一二……愿老爷子在天堂含笑保佑这些病患,也愿道培做得更好,让更多的患者康复,更多的家庭,能像我们一样回到社会,平平常常,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继续生活……
磁带: 我移植七年半了,现在生活已经恢复正常。感谢陆老在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卓越贡献,挽救了多少条生命,同时也挽救了多少个家庭!陆老千古!
达宝宝: 我移植了 9 年了,目前工作顺利,已婚,准备当爸爸,曾在陆院士的学生任主任团队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移植。
木仔: 2016 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移植治疗,转眼已近九年。结束治疗后,我返回广州完成学业并踏上工作岗位,如今生活已回归正轨。 治疗期间和复诊时,偶尔会在医院遇见陆院士。尽管他当时已年逾八旬,但每次问诊都保持着极高专业水准,对每位患者极尽耐心。 作为血液病领域泰斗,他不仅医术精湛,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怀揣悬壶济世的热忱,将医者仁心践行到极致。惊闻陆院士仙逝,心中满溢惋惜——他既是医学界照亮前路的明灯,亦是我们患者心中永恒矗立的灯塔。
小王: 我目前已移植六年一个月,现在已恢复正常生活。 准备移植时,常在病友口中听到陆院长医术高超,又创建了燕达陆道培医院。感谢您培养了多位优秀的血液科医生,让我们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
寇少卿: 长夜星陨,山河同悲。听闻陆院士离世噩耗,如寒霜骤降,悲痛难抑。万千曾被您托举过生命的家庭泪落成川。 想起 2017 年妻子雷丹罹患急性淋巴白血病,几乎被命运逼至绝境。后辗转道培医院行造血班细胞移植重获新生,现已移植近八年,正是得益您团队首创的异基因移植体系,也是后来“北京方案”的前身,为我们架起了生命之桥。 八载春秋流转,当年移植舱内舱外揪心数着分秒的我们,如今已能挽手共看朝霞暮云。病人体能流淌着不仅是新的造血干细胞,更灌注着您“破藩篱、开生路”的医者精魂。您在异基因移植医学方面的卓越造诣是为绝境中的家庭重铸希望丰碑,更是让中国医学的星辰照亮世界医坛。那些曾被宣判“供者无门”的暗夜哭嚎,终在您手中化作千万个家庭团圆饭桌上的笑语欢声。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今您虽化作清风明月,但您亲手缔造的血液病的治疗体系仍在续写生命的传奇。每一例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融的移植手术,每一间深夜灯火通明的血液科病房,都是人间对您最庄重的致敬。 我们将永远铭记您无私的大爱,以积极生活延续这份生命的馈赠。在人间深情地活,勇敢地爱,让您悬壶济世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祈愿您安息于星河璀璨处,见证人间疾苦因您毕生奉献而渐消。 ——西安寇少卿携妻雷丹泣告 熊爱梅: 我是家属,家中病人康复 10 年了,现在的生活广东,感谢陆院士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十三: 我是十三,曾经是一个急淋 b 高危的白血病患儿,如今已经停药康复 10 年多了,我从曾经的白血病患儿,到军人,再到医学生,甚至很大可能性会成为未来的血液科医生。 陆道培院士的大名,最开始听,应该是当初十岁出头时刚确诊白血病,因为当时医生是建议我爸妈带我去做移植的,那时就推荐了去“陆道培医院”,我当时懵懵懂懂,只是记住了这个医院的名字。 印象中再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大学寒暑假,回医院的血液科临床见习的时候,也是谈及移植的时候。出于好奇,我百度搜索了关于陆院士的生平,除了尊敬,还是尊敬,无论是对我国骨髓移植领域方向的引领性作用,还是是建立脐血库,又或者是对白血病的治疗的其他贡献…… 如今突闻他逝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为这样一位血液学领域泰斗的逝世默哀。
叨叨: 我移植 15 年了,现在的生活一切向好,多年前就通过新闻及道培医院的官方账号知道了陆院士,也因此对白血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陆院士为攻克血液病奋斗一生,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愿陆院士一路走好,医者仁心,精神长存!
刘琳: 我是家属,病人已经移植康复 7 年了,现在的生活一切很好。非常感恩陆院士在血液学的贡献,尤其是骨髓移植术,让我们这个家还能继续完整。
姗姗: 缅怀陆院士:感恩巨擘,星河长明 我是姗姗,移植20年了,现在生活在湖北随州,得知院士离开,虽没跟院士接触过,但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让我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白血病得到了治愈。 和病友的交流中得知。他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自己动手制作存放血样的盒子、液氮罐,甚至研发抽骨髓的针头。待病如亲,他为病人蒸馒头、寻找遮脸的化妆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人倍感温暖,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医生不仅是要救治患者的身体,更要温暖患者的心灵。 在中国医学的浩瀚星空中,陆道培院士犹如一颗璀璨的巨星,照亮了血液病学的漫漫长路,而今,巨星陨落,我们怀着无尽的哀思与崇敬,缅怀这位伟大的医学先驱。
撰文、排版:九九制 | 审核:暖白工作组 |